作者:盖伊·塔克曼
出版:2008年华夏出版社
报告人:钱佳佳、钟梦然,赌博平台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二、作者简介
盖伊·塔奇曼是美国社会学家,康涅狄格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城市大学与康涅狄格大学任教,目前为该校荣休教授。塔克曼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社会学、性别和高等教育,曾发表过大量社会学论著,其中初版于1978 年的《做新闻》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该书采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结合了作者长期从事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一手资料,逻辑严密,论据翔实,被誉为关于新闻媒介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并被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评为20世纪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名著。
她的主要著作包括: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1978年
《壁炉与家庭:大众传媒中的妇女形象》1978年
《大众媒介对妇女采取的符号灭绝》1978年
三、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法
塔奇曼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新闻生产的第一线,对记者、编辑的工作流程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她选取了市政厅记者团作为研究样本,以市政厅记者室及备用记者室为观察场所,对9名记者的日常工作方式、信息源互动、新闻加工过程等进行了系统观察。这种质化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状态下捕捉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而非依赖量化数据或实验控制。例如,塔奇曼记录了记者如何处理交叉地带的新闻、如何与信源互动,以及如何通过文字和影像技术使报道显得“中立客观”。
(二)框架理论与建构主义分析
塔奇曼的理论基础源自戈夫曼的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是一种通过选择和重组社会事实来建构现实的框架。她将新闻比喻为“窗口”,强调媒体通过特定规则组织信息,从而赋予事件公共意义。
(三)质化研究上的理论分析
塔奇曼的研究以质化方法为主,结合访谈、文献分析和理论整合。他不仅观察新闻实践,还综合运用社会学理论,如舒茨的“自然态度”、加芬克尔的“自反性”与“索引性”概念,解释新闻如何被制度化地建构。
(四)案例研究与微观视角
塔奇曼聚焦具体场景和个体行为,以小规模的市政厅记者团为案例,探讨新闻生产中的微观机制。她关注记者如何通过类型化区分新闻、如何处理信源关系,以及组织内部如何协商新闻内容。这种微观视角突破了传统宏观社会学研究,强调新闻生产的日常实践与能动性。
四、创新点
在研究视角上,塔奇曼首次将新闻生产视为一种社会建构过程,而非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这一视角颠覆了传统新闻学中“新闻客观性”的假设。她通过组织社会学的框架,深入分析了新闻机构内部的运作机制,揭示了时间压力、资源分配和新闻选择标准如何塑造新闻内容,并提出了“新闻框架”的概念,指出新闻通过特定框架反映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价值观。此外,她批判了新闻客观性,认为其是一种“策略仪式”,而非本质属性,揭示了新闻生产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控制。
在研究方法上,塔奇曼结合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对新闻编辑室的实地观察等经验数据,使她的论点更具说服力,为新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本。这些创新点不仅推动了新闻社会学的发展,也促使人们更加批判性地审视新闻生产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力量。
五、全书梳理
(一)新闻是框架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本书从这句话开始,在第一章,作者也点出了核心观点,即“我们已经意识到新闻作为一种认知框架不断形塑着我们的观点,然而我们并未意识到在‘公共性’的掩护下,新闻是协商的产物。”换言之,当我们深入讨论新闻价值时便会发现,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与受者产生关联,故新闻至少是被“选出来”的。
(二)空间和新闻网络
本章探讨“空间与新闻网”,从空间角度分析新闻网的产生、概念、构造及新闻价值的协商。首先,通过美国早期新闻史,指出系统化地点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新闻采集集中化的需求。新闻网的建构与完善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并由此引发“网”与“毯”的区别讨论。从专业和空间层面看,“网”的漏洞符合新闻理念,这些漏洞源于媒体覆盖范围的重复,同时也引出了记者在新闻网中的地位问题——记者决定哪些信息可成为新闻。在官僚体系的权力角逐中,新闻价值通过协商和平衡确立,最终得出结论:新闻价值是协商的产物。
(三)时间与类型化
作者在本章讨论了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和事件的社会安排。她指出,新闻机构对记者的排兵布阵,虽然能获取大量素材填充新闻版面或电视时段,但是也将导致对素材的筛选与过滤。作者进一步表明,对素材的处理过程就是事件获得新闻价值的过程。
(四)灵活性和专业性
本章论述新闻记者是如何在专业实践中灵活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由于新闻网是具有漏洞的,因此灵活性也就不可避免,而专业度在本书中指的是专业主义概念在实践层面的使用。作者通过观察总结得出,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把握灵活度的考虑因素可以表现为两个:为工作便利和获得最大利益。
(五)新闻事实网
作者在本章指出,新闻信息源与新闻事实这两者互为条件,因为新闻本身把某些信息源和机构确定为合适的事实发生地点而否定其他的信息源和机构。此外,新闻规范的结果是,当合法领袖不能提供事实时,就会出现准合法领袖来充当信息源。本章尤其关注新闻记者用什么方式创造一种“新闻事实网”来维护新闻的可信度,并分析这个事实网如何使现状合法化。
(六)再现与新闻叙事
本章主要以电视新闻片叙事的框架方法来论述:记者是如何通过叙事手法来展现真实性和灵活性的。作者从电视新闻片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中,探讨“事实性网络”的再现风格。文章对比了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在对不同类型的事件报道中有何差异,以及二者作为专业实践是如何满足新闻机构需求的。
(七)妇女运动话题的新闻建构
本章提出核心观点,新闻更强调事件而不是议题,新闻对社会运动的报道应该也随着运动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并且新闻工作者与社会运动参与者的取向之间存在落差。作者以妇女运动为例,将上述主题整合起来加以讨论。她指出妇女运动的制度化与新闻报道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用以说明新闻机构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面临着专业层面的桎梏和组织层面的限制。
(八)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
从本章开始,本书开始进入新闻理论的讨论,通过综合分析各学者的观点看法来探究新闻中事实、言论自由与意识形态的本质。作者强调了新闻、新闻机构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出现与19世纪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重商主义的挑战密不可分。新闻自由实际上是媒体所有者和新闻专业人士言论自由诉求的正当化。此诉求和新闻实践相同,将新闻构造为一种意识形态,从而让新闻成为遮蔽现实、混淆视听的手段,进而将政治活动或商业活动正当化。
(九)新闻是建构的现实
本章核心观点指出新闻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兴趣和关切。作者综述了诠释社会学对社会行动者的理论立场,用以理解新闻实践如何变成了遮蔽手段。包括舒茨的“自然态度”、常人方法论的“反身性”与“索引”、戈夫曼的“框架”与“截片”,以及伯格与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
(十)作为知识的新闻
本章作者将新闻与其他类型的知识作出比较,从而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将新闻视为社会建构和社会资源。同时指出,新闻专业人士通过宣称自己对知识裁定、记录真实的权力与在新闻生产常规实践中的规范,对现状完成了正当化。
六、全书总结
塔奇曼的《做新闻》一书中充满了解释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挑战以及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当意义被认为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中时,现状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当意义被认为是人们共同创造的、可被调整的时,现状便成了可被解释与再解释,塑造与再塑造的。塔奇曼通过揭示新闻生产的社会建构过程,打破了新闻作为客观事实反映的传统迷思,指出新闻不仅是被动的信息传递工具,更是主动构建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力量。塔奇曼的研究不仅为理解新闻的运作逻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也为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与公众角色提供了启发。
七、评析与思考
塔克曼以社会学的方法去考察新闻生产,更多停留在了现象的层面,但并未解决更深层次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追问,没有明确日后到底如何改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缺憾。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现如今有些问题有了新的探索,例如对新闻内部权力的约束,已经有了更加明晰的层级关系来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作者全书讲了新闻是框架,我们依照框架来生产新闻,我就不禁在想,如果没有框架,我们应该怎样做新闻?是否会减缓效率?是否会增加人员负担?是否能更大程度的体现新闻真实性?我也许暂时没办法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根据作者的启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撰稿人:钱佳佳、钟梦然 初审:刘露 复审:郭静 终审:查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