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基地”合肥的众多高校有着丰富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如何有效调动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已成为在皖高校推进高教改革的一条新路。近年来,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服务地方能力逐年提升,服务地方成果逐年彰显。
要成为企业的朋友与合作伙伴。作为一所工经管专业为主的院校,合肥学院在环境保护、固废处理、微生物研究等方面有着多年先进经验。在合肥学院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承担的合肥市科技局科技项目“干式厌氧发酵在污泥焚烧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中,以天源热电公司为运作平台,为合肥市预处独辟蹊径,解决了焚烧污泥含水量过高、填埋场地短缺和污泥二次污染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同样,以“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宗旨,学院管理系邀为安利等企业举办系列管理讲座也深受企业好评。管理系结合企业实际安排了5大板块21个系列“普适性”讲座。系列讲座受到热烈反响,公司董事长姚和平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合肥学院的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邀请管理系针对企业实际继续举办“大规模定制”、“精益化生产”等专题讲座。
为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积极联系与筹划,合肥学院旅游系与安徽同庆楼集团初步达成校企联合办学的协议,创办“同庆班”。“同庆班”的创办是学院校企合作的又一个有益尝试,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优质基层力量。
服务“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合芜蚌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将是合芜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在不久前召开的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上,合肥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司武飞提出这一观点。据悉,此次经济系还有12位教师提交了10篇论文,得到了大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经济系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旗下的房地产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多次参与安徽省以及合肥市房地产市场的设计与论证,与众多房地产公司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房地产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合肥市乃至全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成为各类报纸、电台、电视媒体楼市节目的宠儿。2008年,在首届中国合肥住宅产业博览会上,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设计了“住宅产业化效益分析”的展厅,其“住宅建设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这一主题受到了市民与企业的广泛关注。
给服务地方融入“应用”与“国际”。作为一所城市大学,合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紧紧依托合肥市的8大支柱产业,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紧贴合肥产业的发展重点领域。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指出,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道,这类院校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应接“地气”,要和地方经济互动。仅学院与美国GE公司校企战略合作一项,总投资就达132.9万元,实际资产达1072.489万元。不仅给学院带来实惠、为企业引入智力资源,更为学院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与水平提供了平台。
学院所提倡的“地方性”不是低层次联合,而是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和体现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高层次转化。学院先后参与和承办了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 CIM )、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等多个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将最前沿和环保的技术进行转化,为合肥企业所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中国安徽—德国中心”成立更是为安徽省与德国开展全方位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平台。
曾经有人这样说,开明开放的合肥,是八方英才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合肥学院14个系部积极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投入服务地方的改革大潮之中,通过有效的服务地方与校企合作,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流动渠道和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畅通;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得到了加强;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宣传部 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