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会议纪要
为及时总结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研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9月14日,学院在黄山路校区召开了“卓越计划”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副院长陈啸、陈秀;教务处、宣传部、科研处、服务合作办、学生处、人事处、发规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计科系、机械系、化工系、电子系四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系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生物系、建工系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30余人。
工作会上,陈啸副院长首先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并就我院“卓越计划”的推进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他说,学校相关部门和试点专业所在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狠抓落实,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强化“卓越计划”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卓越试点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随后,教务处邵一江处长通报了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他指出,一年来,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结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合肥学院“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调整实施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与23家在软件、机械、热电等行业领先的企业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培养工程型人才;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双聘”、“双挂”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发挥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优势,结合学校实际,借鉴德国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等。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他强调,试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必须以模块化为核心;要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人才培养“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本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和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努力打造实质性的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系。
会上,计算机系主任袁暋,机械系主任许泽银分别介绍了各自专业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情况,以及在企业培养阶段的一些成功做法。在陈秀副院长的主持下,与会人员还就“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卓越试点班管理运作、经费投入等。
1、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建议尽量选择一些本地的大型企业或中小企业协会,如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度较高,可以长期合作的企业。原来主要依靠系部联系的方式已不适应“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层面应加强与优势企业的联系,必要时,应寻求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唤起企业方面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打造可多专业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议将博西华公司纳入“卓越计划”联合培养单位。
2、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加大“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双聘”制度(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的力度,选派更多教师到企业学习,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试点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努力建立一支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转变观念,逐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3、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等。对认知实习学期要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安排要尽量饱满。要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卓越试点班管理运作。应制定关于卓越试点班的相关制度,如学生的选拔及退出机制、日常管理规定、企业培养阶段学生管理规定等,以保证“卓越计划”正常实施。
5、经费投入。目前国家与省市层面都没有实质性的经费投入,学院虽然给予试点专业各10万元的启动经费,但远远不够,必须多方位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投入。建议采用企业冠名、设立企业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最后,陈秀副院长指示,全体与会人员要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的精神,认真学习相关材料,深入思考,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做好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此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助于与会人员统一认识,加深对“卓越计划”的理解,为我院“卓越计划”向纵深层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务处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件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一、“卓越计划”基本情况介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卓越计划”预期使参与学校达到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的20%左右,使进入计划的本科生占到工科专业本科生的10%左右、研究生占到全日制工科研究生的50%左右。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个层次,培养现场生产服务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实施的领域既包括传统产业,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参与“卓越计划”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学)会、高校、企业和学生。
二、“卓越计划”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宗旨: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基本原则:自愿参与。
三、“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学校按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及学校标准三级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卓越计划”的两个基本目标
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工程师后备人才。具体表述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目标之二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具体表述为:以实施“卓越计划” 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五、“卓越计划” 的五项重点任务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其目的是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
(2)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扭转实践环节逐渐弱化的趋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要推进研究性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要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面向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其目的是要改变高校教师队伍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通过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经验,建设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其目的是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为适应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5)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建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和准则。
六、“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及具体表现
近年来,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对学生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实习问题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由于在安全生产、学生人身安全、保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顾虑,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实习的困难。从而形成了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在打破原有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在学生实习方面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学生实习制度,尚未从制度上对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方面的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
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卓越计划”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具体表现在行业参与管理、企业参与培养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行业参与管理,使我国的工程教育从目前中央、地方两级管理,转变为中央、地方、行业三方协同管理。在我国,行业部门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卓越计划” 就是要逐步建立行业和教育之间的制度化联系, 使行业发挥指导作用,提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根据行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层次、类型等,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使教育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二是通过企业参与培养,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培养工程师,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又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这一点是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具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难以满足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依托企业,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卓越计划”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联合的综合平台。
七、“卓越计划”的启动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监总局等20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前,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起草小组,负责协调相关配套政策,起草主要文件;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以及实施方案论证工作;邀请国务院相关部门联合实施“卓越计划”,成立了“卓越计划”专家工作组。
“卓越计划”首批共批准61所高校进行试点,我院位列其中。
附件二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