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暨示范课程申报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先进制造工程学院组织教师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报告会由6位专家围绕大思政育人体系、专业思政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作报告。
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叶志明老师做了首场报告,报告的主题:“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谁在培养人”是做好课程思政之关键。
图1 叶志明老师做首场报告
报告围绕着:为何要课程思政、本科生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之初心三个方面展开,从政策、背景、策略、案例多角度、多方面阐释了本科生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因何而生、如何践行。其中在本科生课程思政方面,叶老师从高校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环境与文化四个方面说明践行办法。强调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一是要解决好理念层面的对接问题,即深入挖掘课程本身育人价值;二是要不断的优化建设和完善学科或专业课程建设,要解决好“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根本落地问题。
图2 上海大学叶志明老师报告的部分内容
之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蕉老师做了主题为:以协同促创新-关于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几点思考的线上报告。从政策背景、制度协同、课程创新三个方面清华大学在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经验与方法。
图3 清华大学李蕉老师线上报告部分内容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咨询部主任郑宏老师做了主题为:课程思政的“道”与“术”的线下报告。报告从课程思政的认识历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烹饪之术”、课程思政的“烹饪之道”、课程思政教学与课题五个方面展开。在课程思政的认识历程中强调由思政课程“单一育人”转化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由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深化为明确课程思政(大思政)的全面责任担当;从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到强调课程思政的实施性。在课程思政“烹饪之术”中,以烹饪为参照,将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巧妙的概括为:用心备菜-高质鲜活(教什么)、小心放盐-适量实时(为什么教)、醉心厨艺-炒蒸炖煮(怎样教)三个方面,语言精准活泼、内容翔实丰厚。
图4 厦门大学郑宏老师做线下报告的部分内容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海洋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蔡明刚老师以《海洋环境化学》课程为例,做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的线下报告。报告从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涵、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分享和总结五个方面分别阐释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管理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赵洱冬岽老师以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做了最后一场报告:数字化时代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竞赛的报告。报告围绕着:专业课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思政精神的人才培养如何做?如何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思政功效?三个问题展开,以“沟通”系列的典型案例为对象进行解析,从如何做好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规划好每堂课的教学策略、讲好专业教育的中国故事、阐释中外的管理伦理观、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等多方面,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与方法。
图5 北京理工大学赵洱冬岽老师做线上报告
与会教师通过参加此次会议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潮流中,构建全过程、多渠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必然且必要之势。作为专业课教师,要运用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思政”的课程建设,挖掘学科本身蕴含的思政教学元素,引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弘扬、科学素养提升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特色,真正达到以学科为基础,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循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
(撰稿:汪珺 审核: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