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生物工程系2005届毕业生上市公司高管唐思青的创新创业历程
左一:唐思青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龙头”入海处,就是秦皇岛的山海关。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在这个历史悠久、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特产丰富的胜地,有一个人在此创造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用自己的踏实、勤勉和能力赢得了合肥学院学子的灿烂荣光。
“嘟—嘟—嘟—”记者的采访电话迟迟未能接通,电话那头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合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05届毕业生——唐思青。“你好,不好意思我现在在高铁上,信号不好,稍后联系你。”不久,电话又响了:“喂,您好,我是唐思青,我刚下高铁,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这场穿越千里的采访,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正式开始!
“从基层做起,做个踏实年轻人”
2005年7月,唐思青于合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随后加入安徽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团队。起先,由于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唐思青被分配到一线进行工作实践。期间,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干起,先后又在操作工、司炉工、叉车工等岗位工作。在任何一个岗位上他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模范员工、秦皇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学生记者:“学长,您是怎样从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现在高度的呢?”
唐思青笑道:“我刚刚毕业那会儿也很迷茫,不知道从何做起,甚至觉得基层工作不大适合自己。可是,后来我在公司团队里遇到一个伯乐,他是一位国有企业的老领导,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是他带着我走出困惑,让我一点一点入门。成功道路上的阻碍有很多,要看你选择如何应对,为人谦卑是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你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他还谈到,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脚踏实地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我校生物工程系葛春梅博士这样评价唐思青,“在校期间他就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三的时候,他默默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可以常常一呆就是几个整天,顿顿吃方便泡面。在学校的时候他比较低调,踏踏实实地学习、钻研专业知识,能吃苦!”在踏上工作岗后,他勤恳的工作、辛劳的汗水、杰出的能力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从基层慢慢干起,先后担任了班组长、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等管理职务,将相关班组、车间、部门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最后晋升到上市公司副总经理,成为上市企业高管。
学生记者:“学长从基层走到高层管理,您是怎么样适应并胜任的呢?”
唐学长津津乐道地向我们介绍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特色,他回忆起公司初建之时,他带领整个团队边实践边摸索,主张从基层建设抓起,实行班组管理政策,通过定期的管理培训,实现精细化管理。
当他谈到公司技术创新这一块时,语气明显变得激动了,他开心地介绍到:“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基础化工原料——氨基酸。从2005年开始,公司一直采用的是传统工艺,直到2010年,团队接触到一个外国文献,创意思维得到极大的启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我们团队终于把文献讯息进行研究,加上自己的不断深度优化和拓宽创新,逐步移植到企业实验室,反复初试、中试,并最终成功定型投入生产线。在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还终于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说的这里,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2011年,唐思青临危受命,接受组建秦皇岛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艰巨使命。这是一个破产荒废近十年的企业,遍地杂草横生、垃圾满地,要在这样一个废弃的企业里打造一条国际先进的L-丙氨酸生产线所面临困难是巨大的。在这个时候,唐思青没有退却,毅然决然地肩负起集团公司给予的使命。他默默承担着收购重组、设备技改、技术攻关等各种压力,征服多方面的艰难,以重整河山待后生的精神气概,带领着他的团队用泪水和汗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在进行技术试验起初,唐思青和他的团队一度面临试验失败,于是他亲自下罐,拿着手电筒照着,用手一点一点地摸索、勘察,来检查、测定相关技术问题所在。通过不断的摸索、纠正、改进和设计各种辅助设备,最终实现连续无菌操作,终于使得试验成功!
敢于尝试实验创新 勇于高擎第一旗帜
第一个在国际上突破技术瓶颈将发酵法生产丙氨酸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第一个建成国际上唯一一条发酵法生产丙氨酸生产线……
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发酵法丙氨酸生产系统和工艺体系……
唐思青在公司里做出这么多“第一”,让我们惊叹不已!
然而,面对这么优秀的成绩,唐思青却轻描淡写地表示:“我只是敢于去尝试创新,我只是坚信能成,我只是勇于高擎第一的旗帜。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的团队共同努力的成绩,而并非我单个人的成就,现如今每一个与我奋战在一线的员工,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敢于尝试”,这是唐思青在总结成功经验时一直反复强调的几个字。几年前,在接手企业时整个行业普遍使用煤转化的方法生产氨基酸,成本高、利润小。一次偶然的机会,唐思青接触到国外的一篇关于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的文献,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长期跟踪信息,大胆尝试将实验室的理论技术投入到产业生产中。在这个探索阶段,他们边实施边摸索,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每个人的创新都能利用上。经过努力,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唐思青的公司如愿以偿实现了实验理论产业化生产。
从 2011年收购破产国企,旧设备旧厂区的改造,年利润总额为负22万;2012年旧设备不具备生产能力,供应不上销售,年底利润总额为零,2013年二期改造成功(包括新设备的增加、技术改造等),年底利润总额达到26.4万。2014年,年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达到5000万元,达到年产6000吨生产水平,出口创汇20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130万,这不仅仅是数字间的飞跃,更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收获,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离不开唐思青的雄才大略、大胆创新。
学生记者:“您现在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那您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什么心得跟我们分享呢?”
唐学长说:“我可以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新技术,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唯有不断改进才能赶上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发展。在突飞猛进的大时代,我们维持现状就是倒退,必须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核心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改善整个公司的经营状况。”
他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杰出的决策能力、心系每位员工、凝聚各个团队,聚集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每一份力量的总经理。在问及他公司未来发展目标和愿景时,唐思青显得信心十足,决心“必须要做大做强!”
今天,他又担起新的使命,做为秦皇岛华恒生物负责人,开始筹建华恒生物丙氨酸15000吨项目的建设。企业赋予了他新的使命,集团公司相信,他必将为公司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心系母校 勤奋学习 大胆地践
唐思青这些年所做出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和成就,在这个辉煌的时候他依然心系母校,他的公司每年都会招揽吸纳来自母校合肥学院的毕业生,为母校学弟学妹敞开大门,提供实践学习和创业就业的机会。
学生记者:“据了解,贵公司近年来陆续招收了许多合肥学院的毕业生,是什么让您做出这样的决策呢?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有什么优势吗?”
唐学长自信地说道:“合肥学院是我的母校,我本身非常了解合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母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方式也格外开放、创新创业的后劲十足,这是极其有利于企业后期的培养和挖掘,也有利于同学的跟进成长和发展。”怀着对母校的感激和对合肥学院教学方式的认可,唐思青和他的团队总是会优先考虑母校的毕业生前来实习和就职。在职期间,借着母校情怀,带着感恩,怀着梦想,他还经常返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举行专业宣讲活动,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大胆创新。面对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唐思青也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建议。
“在创业前,一定要找到好的项目,看准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到资金、市场、技术、团队等因素,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不要盲目创业。”对于在校大学生,唐思青表示在校园里最主要的仍然是学业,“踏踏实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拿到通向成功的敲门金砖。”同时,他希望新一代大学生,应当全方位开拓自己视野,借助网络平台,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让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与成长。”
最后,在谈及学校课程建设时,唐思青深有感触:“我们合肥学院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但现如今工业化和科技化速度迅猛,技术更新周期更短、速度更快,所以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实验器材上要跟紧科技跟新,让学生多多接触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国际上的顶尖一流的设备设施,让学生更快、更及时地了解最新的事物。”
主人公简历:
唐思青,安徽省六安人,现任秦皇岛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9年生物酶不对称氧化法生产D-丙氨酸项目获得由合肥市科技局颁发的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由合肥市总工会颁发的金牌职工奖;2014年获得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2014年度秦皇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宣传部 学生处 学生记者 韩沁 张娜娜 刘森梅 指导老师 徐毅 汪文忠)